发布日期:2022-12-26 浏览量:...
文博数字化1.0时代的数字影像采集,
到2.0时代的三维动画捕捉,
再到3.0时代的沉浸交互,
文博行业正在从数字化走向深度数字化,
现在正式迈向4.0时代,
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带来了新的观展体验。
人类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都是不可估量的……
走进古人眼里的美景,让千年画境跃然眼前,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,亲眼目睹历朝历代的繁荣市井,这都是在科技力量下敢想敢做的事。
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创新节目??《诗画中国》以“诗画合璧”的全新样态和新颖视角,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与多元艺术形态,全景呈现了中国诗画之美。
「思想+艺术+技术」的创作理念,着力拓展传统文化当代表达的深度与广度,精心打磨既体现中华文化精髓、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,又能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、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文艺精品。
每一幅画作都致力于挖掘与诗、画、音、舞、剧、曲等艺术载体的融汇,并结合先进的XR、CG、AR等科技手段,将艺术和技术的融合推上一个新的高度,满足新生代和年轻人追求新奇特的审美需求,创造出独特的视觉“奇观”。
思想+艺术+技术
《溪山行旅图》
如《溪山行旅图》(台北故宫博物院藏)立轴画,《诗画中国》以画中的行旅者视角切入,将画作细细拆分出80多个元素,再将各个元素重新绘制,最后使用三维数字化建模技术将整幅画作重组,在保留国画真实质感的前提下,打造出一个可容真人“进入”的山水空间。
开卷人李光复化身“山间行者”走入画卷,沿着极具绢画质感的山道攀缘而上,笑看大美风光,明明是水墨之色,却又似山水流动,使观众沉浸式感受到了画中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。
不少网友感慨:“我真的看到了千年前范宽眼中的世界!”
《金陵图》
又如《金陵图》的画中世界在数字化科技的利用下,被完全还原,“开卷人”齐溪“穿越”入画。
在繁华热闹的大宋金陵城中自由行走,与“画中人”亲密交流,轻歌曼舞于街市之间,带领观众在丰富场景中纵观时光交汇的奇妙,尽情领略今日古城文化的缩影。
在数字化金陵城中,533位“画中人”或交谈、或劳作、或散步、或娱乐、或与“开卷人”互动;90余动物俏皮可爱;24余车马轿舆熙攘流通;40余店铺商摊兴隆红火。
跟随着“开卷人”的脚步,观众似乎也成了太平盛世中的一员,一同构建了这安宁和谐的金陵瑰景。
把画作背后的文化精神和美学特征通过数字化的创意形式讲清楚,必能更好唤起广大公众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。
这也是博物馆展陈事业的核心所在,这种「思想+艺术+技术」的创作模式早已运用于多个博物馆展陈设计中,通过入画境、高还原、沉浸式的展陈方式吸引了不少参观者,也给大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根据调查显示,博物馆真正注意到数字展的作用,某种程度上还是受商业展览成功案例的影响。
01
2016年“印象莫奈:时光映迹艺术展”的引入,让国内观众初步领略了数字展示的别样风采。
02
2017年5月,日本的数字展示团队TeamLab首次大型个展“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”,以其充满着光影、乐趣的数字艺术空间,以及前所未有的沉浸感,带给观众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和舒适感,成为一种现象级的文化景观。
随着TeamLab展览不断地被引进和由此所伴随的商业上的成功,终于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数字沉浸式展览的热潮,并逐渐波及到博物馆的展示。
近年来,国内博物馆的数字展示也迅速向沉浸式方向倾斜。
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“舟楫展”,现场复原康熙时期的沙飞船为传播载体,结合数字技术,打造沙飞船数字沉浸式体验,让观众虽置身实体空间,所见所闻却如“穿越”到了清代,泛舟大运河上,览尽两岸盛世美景,切身感受当时的百姓生活。
“舟楫展”以空间叙事呈现为手段,将文化故事为内容核心,利用陈列沙飞船的跨层空间,借助数字技术,运用“虚实结合”构建沉浸式展览。
沙飞船数字沉浸式虚拟体验空间
数字文博也将成为当代博物馆发展重要方向。
在观展的体验感上,合理使用数字技术工具构建多重知识入口,以文化传播为主线,以数字展项调动观者的情绪,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后展览整体的突破,促进博物馆展览多元与立体发展,让文化传播得到了质的飞跃。
来自专家的认可:
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志荣讲道:“文物数字化的根本目标是要借助数字技术手段,建立翔实的数字化档案,实现文物本体信息数字化保全和保护,从而完成文物从物质形态向数字形态的转化,实现其从文物到文化资源的转化。”
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认为:“文化是博物馆力量的根基,数字化是博物馆获取力量的重要渠道,也是发挥力量的重要途径。只有数字技术以更实用的方式与文化内容相结合,以更亲民的姿态引发大家的共鸣和认可,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博物馆的力量,促使博物馆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。”
版权所有(C)四川博达展览 备案号:蜀ICP备19037940号-2 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2308 技术支持: 时代赢客